为什么说适合男性是伪命题?

Hurrah  煎茶小组  2020-12-16 17:10:05



作者:小庄

编辑:hurrah

特别感谢:paper,北风儿,朝酒,小安

插图、封面图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作者小庄:在慕尼黑打工和读书的学生。


客观适合男性的岗位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是不存在的。说到客观适合,一般人都会举例男女生理上的区别,最常见的例子是警察,消防员,矿工/建筑工,军人,足球运动员。



01

警察:不应以性别定义是否合适


一般举例警察的人会说,这是因为需要人高马大的男性才能打架。且不说在现代社会还有多少架是需要一个佩戴现代武器的警察用肉搏的方式来打的。即使真的需要肉搏,更好的方式是规定身高,体脂,心肺等等指标,而不是用性别来限定。


这种用性别定义是否“适合”某项职业的方式本身就是不合适的。同样扛不动重物,为什么招聘的时候不会说,太胖的/太瘦的/太高的/太矮的/手太小的/溜肩膀的/罗圈腿的不招,而偏偏要说,不招女性呢?另外举这种例子的人,是默认了警察唯一的价值就是打架。这是对警察工作的严重误解。


实际上刑警的很多工作都是需要动脑有耐心还有共情能力的。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只能打架的警察显然不是我们最需要的警察。现在我们就有这个问题了:东亚国家普遍绝大部分警察都是男性,对于性犯罪的受害者极度缺少共情能力,造成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是很常见的。



02

消防员、矿工、建筑工:工作辛苦不适合女性


举例消防员、矿工、建筑工等等的人,一般理由是这些工作太辛苦,不是女人能干的。这种想法本身就是性别歧视:当给人选择的时候她会选什么,和不给她选择的机会,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武汉的工地直播里,是出现了大量的女性的,她们没有特写镜头,没有特殊照顾。还有种地:全世界绝大部分粮食是由女性种出来的。


所以生理上,女性并没有什么不适合辛苦的行业。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需要蛮力,或者需要无端地经常冒险才能干的工作越来越少了。稍微有点规模的工厂都是有辅助设备来帮助运送重物的,并不是需要什么都用肩膀来扛。稍微有点良心的公司都有安全措施——当然我们不讨论小煤窑或者不规范的雇主,因为这就不是性别问题了。工业化程度更高以后,要求工人能够操作复杂仪器,只凭劲大或者胆大反而非常不适合。



03

运动员:女性可以强于男性


举例运动员的也很常见,尤其是涉及男女同工同酬的议题的时候。因为在体育界,女性收入大幅度少于男性是被视为理所应当的。理由当然是:因为女性的生理原因,很多体育项目就是不叫座,创造的价值远远低于男性。这种说法忽略了一点:体育运动的标准是男性根据男性生理定制的,所以只有“更快更高更强”才能拿高分,获得别人的尊重。实际上这和“叫座”,也就是体育赛事对社会的价值,以及运动本身的可观赏性无关。


在体育运动中,更偏向于技术型,反应灵活度,柔韧性的项目,女性运动员不仅创造了更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在这种价值体系里是可以做到强于男性运动员的。世界上男女同工同酬做得最好的一个体育项目是网球,而且是美国公开赛。这完全是由于在70年代,排名第一的女选手King在属于男性的价值体系中击败了有名的男选手。而同样在美国,女足创造的票房远远高于男足,但收入却是男足的零头。



04

军人:女性反而更“适合”


举例女性不适合当军人,这样的观点同样让人很无语。战争本身就很难体现它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是所有其他手段都不成功,还有各种机缘巧合下最后不得不选择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无论战争是否正义,后果往往是惨烈的。历史上有记录的战争绝大部分都是由男性发起的,包括完全没有正义可言的侵略战争。


有研究表明,如果在谈判团队中有女性参与,敌对双方达成共识,并长期保持这种共识的几率会大幅提升。所以如果对军人的定义仅仅局限在战场互博,这就是以历史上某些嗜血的男性的标准来衡量一个职业,是对从业者的一种偏见。如果允许女性从事这一职业,是不是对全社会来说反而是更“适合”的呢。



05

客观合适:来自社会对性别的建构


所以说,所谓客观适合,通常来讲就只剩下古代的职业了。比如前两年从海底捞出过一个欧洲古代的沉船,发现上面运送的弓,现代的男性里没有能拉得动的,所以现代男性没有一个“客观适合”去古代做军人的,全都不合格。我们已经进化了这么多年,学会了使用工具,再说有些岗位是由于生理而“客观适合”,那我们岂不是白进化了。


还有一种比较隐蔽的“客观适合”,是指女性从心理和认知上就不适合某些岗位。比如婴儿期就有性别偏向,男性更擅长空间想象,女性对符号更敏感。这个结论确实是有的,但这个结论与哪个性别更适合哪个职位完全没有因果关系。因为如果是按照这个逻辑,男性应该都去画画,女性应该都去编程。而且,适合不适合去技术公司做技术岗位,原本就和擅长什么没有关系,因为任何岗位都不是只有一种做法:胆大有胆大的做法,心细有心细的做法。在一个单一价值体系里,不断强调自己拥有的能力才是最“好”的,最“有价值”的能力,而一味贬低其他的能力,结果其实是不利于公司的运转的。


有很多研究公司文化的课题,谈到公司由于太强调某一方面的能力,而造成关建能力的缺失,最终造成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比如大众的排放门,就是由于在这个传统企业的文化里,以男性为主的领导层不擅长听取专家意见,而他们的专横跋扈被视为果敢有决断的表现。各国的数字都表明,当女性是企业家时,她们的公司有更大几率保持优秀的业绩。


除了在婴儿的空间和符号认知能力上有性别区别以外,其他的心理或者认知区别都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


所以所有这些“客观适合”的说法,根本原因都是因为社会对性别的一种建构。不仅男性会用这种观点去合理化对女性的歧视,连女性都会认为自己确实“客观不适合”。对于社会规训对自我价值体现的影响,以及对他人评价高低的影响,都是有很大量的文献讨论过的。


比如如果你投递同一份简历,仅仅把申请人的名字改成男性或者女性名,就会发现招聘者对同一份简历出现了极大的评价差异,而他们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完全没有性别歧视的。而现在由于人工智能的推行,机器也会学习到作为学习样本的这些人的性别偏见,并且打着“人工智能”的公平旗号,公司可以冠冕堂皇地实践招聘中的性别歧视。 



06

男性自主选择高薪职业

低薪职业则留给女性


还有一种“适合”,就是主观上的“适合”了。有些发达国家提供了相对公平和完善的选拔机制(虽然排名最高的北欧国家也有性别薪酬差异和社会刻板印象),为什么还有一些行业出现这么严重的性别不平衡?以女性为主的行业也有很多。这种情况难道不正是说明这是女性自主选择的结果吗?


我曾经因为有人跟我提出这个问题,而去专门分析了美国劳工局的统计数据。如果不分性别,仅按照平均收入多少来排序,排出来的清单里,取前20名“金领”行业和最后20名“蓝领”行业,我发现在前20名里85%都是男性主导(男性从业者占绝大多数)的,而在最后20名里有75%都是女性主导的。如果只是看个别行业,确实得不出什么有用的结论。但是所有行业列出来看,这种区别就只能说:确实存在自主选择,是男性自主选择了高薪的职业,而把低薪又辛苦的职业留给了女性。


这个趋势在平均薪酬或性别组成有过极大变化的行业里有更明显的体现。第一位的就是程序员:编程刚刚出现的时候,这个职业被视为没有前途的重复性工作,所以第一代程序员,包括很多开发了世界上最早的程序语言的学者,都是女性。然后当计算机突然爆发成为热门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开始说,男性更适合,于是把女性排挤出了这个薪水也暴涨的行业。


还有“心理咨询”这个行业:这本来是男性主导的行业,因为弗洛伊德起家就是靠给女性贴上“歇斯底里”,“不理智”的标签,然后给她们“治病”得到的第一桶金。但是在现代,女性被允许成为职业医生,女性客户在有了选择以后,越来越倾向于找女性心理咨询师。所以通过自然选择,这个行业的男性从业者越来越少。现在这个行业也是高收入行业。但是:和这个行业非常类似的“心理学”,收入要大幅高于“心理咨询”,而这个“心理学”行业是男性主导的。所以在相近行业间,仍然主要是女性在从事收入相对较低的工作。


所以为了保证性别平衡,是否应该强制规定招聘的性别比例?反对的人说,这是阻碍自由选择机制,应当完全按能力招聘,否则就是事实上的性别歧视。我对这种动不动就拿自由市场作为论据的说法持保留态度。因为历史教训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如果放任自由市场自我调节,那不等它一个自然周期走完,我们已经全挂了。


在这里,用行政手段适当干预性别比例,就类似于,顺应市场的大趋势,但在危及时刻通过政策来加快它的调节,避免几代人的损失。因为很显然,资本市场是倾向于多元化的,越多元就越有利。这是人力市场的大趋势。但是现在就不是完全的自由市场,总有一些非经济非理性的因素在阻碍这个市场上真正的人力自由流动。


比如性别歧视:企业显性和隐性的招聘性别歧视,实质就是不按照经济规则招聘——能力强又便宜的员工仅仅因为是女性就被排除在外,造成招聘质量下降和成本上升,从长远看对企业是不利的。但是这种非理性的力量太强大,让它自主调节,可能最终确实是最好的结果,但这以前,我们几代女性都不要出去工作了。在这种大背景下,适当预设性别比例,我认为是必须的。


现在大队的举报里,很多是原本女性主导的行业,出现了对于男性最低比例的预设。从逻辑上讲,这种做法可取,因为这些行业比如幼教,本身也是低收入的辛苦行业,才会有大量女性从业;让男性进入,可以改变社会的性别刻板印象;男性也是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的受害者。但在执行中出现了很大问题,首先就是,男性入行了,但是为什么他们一进来就挣得比同岗位的女性多?我国没有实际的数字,可以参考平权比我们做得好很多的瑞士:幼教行业同样是女性主导,总体低收入的行业,但同岗位的男性是女性收入的接近1.5倍。另外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就是性侵幼童,主要是男性,但是现在这个行业为男性设置的低门槛,低到绝大部分雇主是没有从业背景调查的;一个有前科的男人,也可以轻松上岗。


而且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大局的公平。如果99%的高收入行业都是男性把持,性别比例不平衡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完全不能用自然选择来解释,那么用行政手段来干预那1%,而忽略这99%,动机就很可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