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2022年4月|疫情中看见女性力量

Hurrah  煎茶小组  2022-05-19 00:45:40


编辑:杜舒懿     数据支持:闪闪

1.看见女性力量:全国已有上万名医护人员驰援上海

    看着这么多的女性面孔,感动到泪目。

    她们的功绩值得被铭记,愿战士们完成任务平安归来!


2.科普|母辈带娃越来越普遍?

#同住7年母亲被弟弟接走37岁男子泪崩#

这则新闻和相关研究相互印证了,奶奶辈承担了大量的无偿照料劳动,这位老人不仅要给大儿子带娃,之后还得给小儿子带娃…母辈带娃即是一种趋势,也是一个问题。

复旦大学张聪介绍,“妈妈生外婆养爷爷奶奶来观赏。”当下,祖父母育儿参与模式经历了急剧变化,从以爷爷奶奶为主转变为双方祖父母共同参与,甚至以外婆为主。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对中国五个城市(广州,杭州,郑州,兰州和哈尔滨)的调查发现,有48.3%是祖母育儿,而53.2%的家庭是外祖母育儿。甚至在传统的父系文化尤为牢固的中国农村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

笔者在2007-2008年间调查了77个南京家庭对于外婆和奶奶育儿参与的选择。在这些家庭中,有34个家庭(占44.2%)是外婆参与育儿,25个家庭(占32.5%)是奶奶参与育儿,还有18个家庭(占23.4%)外婆奶奶共同参与育儿。孙辈的性别与由哪一方祖母照顾没有关联(也就是说奶奶并没有较外婆更多地照料孙子)。这些祖母大多在父母上班时代替父母,或当父母在家时协助父母照看孩子。

77个家庭中,只有两位父母提到选择奶奶作为照顾者,因为“孩子是他们(父亲)家的人,就一定要奶奶来带,有这种传统的观念在里面。”所有其他的父母解释他们的选择是仔细考虑过家庭和孩子需求的结果,而不是尊崇传统的父系关系。在选择时会主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祖母的可得性(谁能带?);第二,祖母的资质(谁带得好?);第三,希望避免代际冲突(谁合得来?)。

笔者发现所有这些考量都促使了外婆比前几代人在育儿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当父母关注点在谁能带和谁带得好时,外婆和奶奶有同样的机会被选为照料者;而当父母关注避免代际冲突时,外婆比奶奶更有可能受到青睐,因为相比于奶奶,外婆和日常照料的父母(通常是母亲)更可能保持和谐的关系。

照料经济、社会性别与包容性增长研讨会则介绍,很多女性在做妈妈、做奶奶或做姥姥的时候不得不退出劳动市场。在带薪工作时间几乎与男性相当的情况下,女性的无薪工作时长要远远超过男性。

研究发现,性别不平等问题在职业女性中持续存在,如果计入无薪照料工作,城市就业女性每周的工作时间相比男性而言要超出8个多小时,而且更容易陷入时间贫困(即由于有酬劳动和无酬照料劳动时间过长,许多劳动者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满足对休息和闲暇的基本需要的一种现象)。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城镇女劳动者与男劳动者一样,从事全职劳动,他们分别每周劳动43小时和46小时,但女劳动者的家务劳动时间是男性的两倍,男性为每周10小时,女性每周21个小时。

因此,城镇女劳动者的每周劳动时间比男劳动者长8个小时,需要承担大部分的无酬劳动以照料家庭。然而,女性的无酬照料工作对她们的就业选择、就业机会均会造成负面影响,同时降低她们的收入。研究人员还发现,受照料是女性的天然职责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男性对家务劳动的态度并不积极,平时也很少承担无薪照料工作,因为这会让他们感觉不愉快,而女性则被教育默默地接受。


3.两性生育成本的差异


4.上海疫情中的便利店女店长
#上海核酸#一位便利店的女店长“李娜”,为了在疫情封控期间保障顾客的生活需求,为300人配送物资,24小时营业,独自一人吃住在店里,一次澡都没洗过,就这样整整坚持了23天…


5. 资讯|《2022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被忽视的意外怀孕危机

联合国人口基金3月30日发布旗舰版《2022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主题是“被忽视的意外怀孕危机”。这份报告探讨了意外怀孕是全球共同忽视的基本人权问题:平均而言,全球每年发生1.21亿次意外怀孕,即每天33.1万次。如果我们不采取果断行动,预计这一数字将随着人口增长而上升。

虽然个人层面的意外怀孕是无保护性行为的明显结果,但更广泛的原因具有社会根源。研究表明,各国意外怀孕率差异很大,这反映了总体发展水平。收入、教育、两性平等和保健服务提供等社会和经济条件在导致妇女是否更有可能意外怀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这个问题视为个人责任的看法,显示忽视了这些关键因素。

例如,虽然现代避孕药具越来越容易获得,但没有一种方法是100%的安全。有计划的性禁欲也可能失败,包括遭受胁迫或暴力。损害妇女和女孩行使生殖选择和身体自主权能力的其他因素包括两性不平等、贫穷、羞耻、恐惧和基于性别的暴力。男性扮演着关键角色:在世界范围内,大约四分之一的女性无法拒绝性行为。强奸导致意外怀孕的发生率等于或大于双方同意的性行为。

无论年轻还是年老,已婚还是单身,性活跃与否,所有女性,如果能够怀孕,在意外怀孕这方面都是脆弱的。

意外怀孕反映了对妇女和女孩的重视程度。知情选择水平较高的国家既减少了意外怀孕,也减少了其深远的负面影响。

在这些讨论中,已婚妇女和女孩往往被忽视,仅仅是因为人们认为婚姻=生孩子。事实上,已婚妇女与其他妇女一样容易意外怀孕,在某些情况下更是如此。

除了避孕失败的常见风险外,婚姻中还有权利和能动性的问题:青春期女孩可能被家人强迫早婚,以避免未婚怀孕的耻辱。童婚中的女孩几乎没有性教育,许多人无法行使任何生殖选择权。在家庭虐待的情况下,妇女使用避孕药具的可能性降低了53%,报告意外怀孕的可能性是其两倍。

6. 资讯|某平台将针对女性推出女工程师上门服务

点外卖备注放门口,深夜打车看到是女性司机会更加安心……这是许多女性的真实写照,特别对于独居女性而言,从离家生活开始,就有许多的声音告诉你要如何保障自己的安全。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女外卖员、女骑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近日某平台也为女性用户开始招聘更多女性工程师,许多女性网友反应自己看到女性服务者“安全感爆棚”!如果可以选择,作为女生,你愿意选择女性服务人员吗?


7.婚姻和恋爱不是必需品,独立和自爱才是

婚恋中存在制度性的压迫。如果你是生活在中国的未婚女性,我几乎可以保证,一旦结婚生子,都不用等到“人老珠黄”,你就会明白我在说什么。如果你是一名男性,请反思一下自己的性别特权再下结论——至少你不用生育、哺乳,孩子跟你姓,没有人要你为了家庭放弃事业。如果你是一名有幸生活在性别更平等阶级的女性,请注意不要拿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特权,用来否定婚姻体制剥削其他女性的事实。

这里先简单列举一例:结婚后,各种家务、育儿和情感劳动都自动找到了女性的头上。

比如约孩子的play date时其他家庭会找女性,孩子的姑姑(包括姑父)有事会找女性而不是他们的弟弟。这都是性别角色的默认问题。不管女性是不是工作更忙、是不是挣钱养家,这些事,社会和他人全都默认是女性负责。

家务育儿方面的事,会自动找到女性的头上;不带孩子对男性来说是顺文化的,而带孩子对女性来说是顺文化的;婚内生育、哺乳劳动默认免费,但是孩子随父姓等等——这都是制度性的问题。

8. 投稿来信|#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

您好博主~我想在这里提一个小小的提议。就是党的二十大就要召开了,现在正在向社会和网络上寻求意见。我想这是一个非常棒且难得比较有效的直接发声渠道。

就像之前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改一样,我们提了八万多条建议,也可以看到咱们的建议也是被认真听取了。那么这次我想我们如果有更多的人来提建议的话,作用就会更大了。这是一个非常好可以争取权益的好机会呀。大家直接搜话题#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然后在央视新闻那里有个链接点进去就可以了。我一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不知道可不可以麻烦您帮忙宣传一下这件事。

9. “算一算生孩子后花的钱”

根据育娲人口研究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显示,中国家庭将一个孩子养育到17岁,成本平均为485218元,即约48.5万元。低收入家庭为11.6万元,中收入家庭为39.5万元,高收入家庭为120万元。

分地区来看,上海北京排名第一第二,养育成本达到约100万元,浙江紧随其后排名第三约72万元,最低为西藏29.3万元。"


10. "化妆的大白和光头白衣天使——击碎性别偏见

前几天,一名上海志愿者被称作“核酸媛”,原因竟是:她化妆了。在他们口中,一个词直接否认掉这名志愿者每天工作十小时的付出和辛苦。在他们眼里,采核酸前化妆=不认真工作=作秀。

这件事反映出许多问题:对于“媛”的污名化和滥用、对女性气质的厌恶、对于女性的各种偏见和恶意揣度…

“媛”本是一个褒义词,有“美好”之义,“名媛”更是指高雅、得体、聪颖的女性。如今却成为了一个被彻底污名化的词。

享有性别红利的男性能轻松拥有更大的话语空间和舆论关注,也容易获得吹捧赞美,这是特权者的重要特点。要打破这种权力失衡状态,就必须有意识地多把麦克风递给女性,同时阻止那些尚未获得优质性别教育的人群伤害她们。

对女性抗疫志愿者和医护人员的偏见还有哪些呢?就再浅谈近些年来的一些现象吧:

1、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期待很单一,觉得医护人员就该舍己为人,自我关爱=以自我为中心。

2、忽视女性情感劳动。媒体一方面歌颂女医护的牺牲,一方面又没有真正感恩她们付出的情感劳动,一旦有不符合想象的行为(如累哭、情绪崩溃),就易出现质疑之声,这时候,性别歧视者就会说女性不够冷静,没有男性承压能力强。但医护人员也是人,她们有真实丰富的情感,压力下的情绪崩溃太正常了。

3、疫情期间女性医护人员占比超百分之七十,而媒体报道中要不就是采访男性,要不就是过度关注女性医护人员的情感家庭生活(相对应的,男性被采访问到的大多是对疫情的展望和思考)。而这些,又导致了影视作品中“女性也得出一个吧”这种可笑场面。

4、将女性基本的生理卫生需求视作特权、矫情。很多支援抗疫一线的女医护,连基本的卫生巾都得不到保障。并且在后来的支援活动中,仍然不重视女性医护的卫生需求。

5、剪掉女性特征的长发。疫情初期,部分医院将女性长发视作累赘,竟强制要求女医护剪掉长发。保留长发不会影响医护的医疗水平,但忽视女性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却实实在在地伤害每一个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女性感到愤怒、男性感到困惑的年代。这些情绪往往是由性别偏见引起的。然而,所有的性别偏见都是后天教化的结果。这也意味着,我们同样可以通过传递健康的性别观,扭转偏见。优质的性别教育势在必行。用教育消除偏见,我们未来可期。